大运河出土的皇木(三庙一塔景区)
张家湾镇皇木厂村
秦汉时期沽水,即今天的潞水,流经张家湾皇木厂村东。南北朝北齐天保八年(557)所修土长城纵踞村中。元代郭守敬所开通惠河自村南口入注大运河北段,即白河,后称北运河,此处成为运河北端张家湾码头之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七年(1528),巡仓御史吴仲国排众议,主持重修通惠河,将元代河口从张家湾北移至通州城北门外,并大力治理张家湾至通州段运河,漕船可经张家湾上溯行至通州城北门外,于是皇木也可北运至通州城北,遂于北关外亦设有一座皇木厂,因是存放皇家所用木材之处而名皇木厂。同时在皇木厂之南还设有朝廷专销统售食盐处称上下盐厂,有建北京用花斑石厂与批发北京地区之江米店,之北设有大型骆驼店。如此,由众多货栈形成一座聚落,但因一直属于张家湾码头组成部分,古代未定村名。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末,日寇操纵于通州成立汉奸专国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为加强统治,镇压反抗,于通县疯狂推行保甲制,因张家湾行政村管辖面积太大,皇木厂附近聚落又与张家湾城隔有玉带河,故将这座早已形成之聚落从张家湾行政村中析离而出,独立成为行政村。因古代诸货栈中以皇木厂最重最大,遂以之命为村名。
1981年,由于与张家湾的皇木厂村重名,因此村位于北部,遂更名为北皇木厂村。
2009年,随着通州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整村拆迁至物资学院路,原北皇木厂村已成为历史,现属新建村。
二、皇木厂三宝:古树、码头、巨石
当年皇木厂位于现村西北部印刷厂处,一株古槐在厂东侧。这棵古槐。胸径1.5米,主干高1.7米,二干高约16米,树冠厂约200平方米。明永乐年间建北京时,从江南运来的大批木材储存在古槐西侧。此树是当年守厂官员所植,今为古运河张家湾马头遗址与皇木厂遗址的标志物。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运河遗址
“沽潞沿隋北运佳,水榭留影漕繁华”,这两句说的是古运河。在一片不大的湖面旁,四周竹楼围绕,景致悠然宁静。这个人工湖就是隋朝开始修建的古运河河道。
1998年秋,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在旧村改造施工中,出土花斑赤线石45块,形状长方、扁方不同,大小不等,最大块长4米、宽1.5米、厚1.2米,重15吨;次者长4米、宽3米、厚0.5米,重13吨。此类石块产自山东、河南,沿京杭大运河水运至北端大码头张家湾。古代称此石为嘉石,亦名文石,因赤色醒目,斑若肺叶,又称肺石。
村中随处可见的巨石
在我国西周时期,于外朝门左置有嘉石,命令行为恶劣害民但又不够判五刑者,坐在石上示众,表明可耻,并且要在司空部门服劳役;右放肺石,民有不平,可击石鸣冤,三日后理官听其讼辞报司寇,属实后再治罪。郡(州)、县也纷纷效法朝廷,采运嘉石、肺石,置于衙署大门之外。由于皇木厂出土之花斑赤线石兼具嘉石,肺石特征,故一石二用,后代置之用以表示崇尚西周古法,并非实用。据伴随嘉石出土的元、明瓷片考证,嘉石为明代早期开凿,运至张家湾,以备北京紫禁城建成后与北方各州、县使用。如此硕大石块除故宫太和殿前御路石阶处浮雕龙纹之汉白玉巨块外,北京地区可谓称首。由于潞河(北运河)泛滥,淤泥将众多巨石掩没,致使史籍只记载张家湾运河码头曾有花板石厂,但具体位置不明,通州张家湾地区嘉石的出土填补了史记空白。三、北皇木厂的茶局子和骆驼店
茶局子是经营茶叶商号的旧称。明清经大运河每年由南方各地运到通州的各种货物不计其数,其中茶叶就不下数十万箱(篓),经通州销往蒙古等地。有名气的茶局子主要有3户,都集中在北浮桥货船码头附近。一家是振兴茶局,地址在北关皇木厂;另一家是公祥茶局,地址在北关牛作坊;另一家是振兴茶局,地址在北关皇木厂;再一家是同善茶局,地址在北关盐滩。
茶局子经营的业务是接待茶商,代客商保管、推销茶叶。经营的茶叶主要有砖茶、串子茶和红茶三大类:①砖茶。把茶叶制成砖形块状,每块为一片,装入用竹篾子编制的茶箱内(有27片或36片重量不等),外用竹皮条捆绑。②串子茶。大梗大叶,多用竹篓包装(每篓重30斤)。③红茶。也是箱装。茶商多系山西籍,大户有三玉川、长咸川、大德恒等几家。茶叶一般是在春夏时节运来,茶局子设有专人检验。茶叶贮存在堆房里,秋后销往外地。至晚清,天津开埠,北宁筑路,航运滞涩,茶局子逐一倒闭。
西海子老王 发表于 20-4-5 10:17
沉重的历史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