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

标题: 我的前半生 [打印本页]

作者: SZH    时间: 18-11-13 16:06
标题: 我的前半生
        为什么题目是我的前半生呢?因本人是1968年生人,到2018年,生活已经走过五十载,人生百年已过半了。前些年,一直有坐下来写写逝去岁月的想法,一直也懒得提笔而没有成行。想想今后还有大半人生路要走,趁着现在还有点年轻人的冲动,索性就提起笔来,但因本人学识有限,而且是断断续续更新,请大家不喜勿喷。                    小时候, 我出生在东北农村一个小山村,村子有几百户人家,村子里最长的一条主路是南北方向,村的北面有一条乡级路侧穿而过,我家住在村中比较靠前的位置,也就是村子南面,村子的山主要分布在村子的南面和西面,村子一条比较大的水库也在村子的南面,离村大约5、6里路,这个水库有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将来在本人的回忆中,将会给大家一 一道来。
      小时候,总喜欢坐在村前河流边的一块千年巨石上,聆听小河流水潺潺,蛙鸣鸟语。旋即起身,捧起一把山泉水,一饮而尽。看着远处的村落、古柳、炊烟、牧童以及满眼的稻田菜地,带来一缕清新的味道,忘不了那清澈的河水,带露的花草和世外桃园的静谧和安宁。回过神来,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乡村是自然的、恬静的、朴素的、生动的、优然的美。是愤世嫉俗、逃避现实的世外桃园。然而如今的乡村在变样、在萎缩、在消失。“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被现实打破,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向往都市的繁华,早已成为乡村年轻人的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在大量传统乡村消亡的同时,城里又建起了**风情乡村小镇,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没有错,但美丽中国不能仅靠砖头水泥堆沏,还应完善田园诗般乡村生活。



作者: 越聊越无聊    时间: 18-11-13 17:47
加油,持续观看中
作者: 狗一仙    时间: 18-11-13 18:21
又一个东北外地的
作者: 驴粪球儿    时间: 18-11-14 08:52
拜读大作,加油!
作者: yundead    时间: 18-11-14 09:02
持续关注,加油
作者: 爱车一一    时间: 18-11-14 09:49
{:1_1:}{:1_1:}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09:54
     小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到点了听听评书,是每天的最大的期待。儿时最好的玩伴,男的有小五、小华、孙二小,女的有小平、小花和小芝。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弹玻璃球、跳绳、扔沙包,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过家家,当时也不明白登记结婚是怎么回事,我们认为的登记结婚就是一个人坐在石头上,假装坐在椅子上,面对登记结婚的男女,肢体模仿操作缝纫机的动作,就相当于结婚了,这个小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现在人可能觉得很可笑,但当时的思维就是这样,我们也是这么理解的,更玩的不亦乐乎。还有一次藏貓貓,小花躲进稻草垛里,由于隐藏的太好了,大家一直没找到,后来大家把这事也忘了,大家又玩起了其他游戏,直到晚上回家,小花家里人一直没见回家,小花家长挨家问我们,我们这才晃然大悟,原来一直找不到她,还以为她回家了呢,后来大家一起找,边找边喊,小花终于在草垛堆里被喊醒,让大家虚惊一场,原来是小花在草垛堆中呆时间太长,不知不觉睡着了,还好无事,但我们其他的几个小孩子,也免不了被家长一痛训斥。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09:56
狗一仙 发表于 18-11-13 18:21
又一个东北外地的

是呀,地地道道东北人,30岁前一直在东北,98年来北京,在北京已经整整20多年了
作者: ft_leo    时间: 18-11-14 10:09
:victory::victory::victory:
作者: 后印象    时间: 18-11-14 10:28
兄台,您50岁了,还:“想想今后还有大半人生要走”,小弟我今年45了,向您学习。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1:16
后印象 发表于 18-11-14 10:28
兄台,您50岁了,还:“想想今后还有大半人生要走”,小弟我今年45了,向您学习。

彼此互勉
作者: 二柱子    时间: 18-11-14 11:17
东北黑龙江的吧?我也是东北的,我家那里只种高粱、玉米和大豆,没有稻田
作者: chengge_0000    时间: 18-11-14 11:47
能拿起笔就非常好了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2:56
我在家排行老六,家里人习惯叫我老嘎达,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按年龄排行分别是大哥、大姐、二姐、二哥、三哥和我。父母一直以来都很溺爱我,从我有记忆起一直以来,父母就没打过我,也极少说过我,我的童年和大多数人一样,享受着满满的幸福,记得家里房后有两个樱桃树,一棵结果比较早,小小的、红红的,滋水很多、很甜,另一棵树结果很晚,白色的,较大一些。还有一棵苹果树,结的苹果绿绿的,一直到秋收,还是绿色的,刚收的苹果不能吃,又酸又涩,需要储存一个多月后才能吃,每次打开装苹果的柜子,都能闻到很香的苹果味,焦急的等待着能吃的那一刻,那时家家都比较苦,平时极少能吃到水果。现在想想那苹果,牙都冒酸水。还有一棵最大的沙果树,结的果子比圣女果略大一些,树冠直径有十几米,也是结果产量最多的,能吃时,父亲总要装两编织袋子,一袋五、六十左右去镇里卖了,镇里也就是一个3万多人的小镇,离家18里路,父亲一般赶着马车去镇上, 我稍大一些,也嚷着要和父亲一起去,父亲也很高兴的带上我,卖完沙果后还能去冰糕店给我买上一份冰糕吃,一次在给我买冰糕时,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父亲把钱弄丢了。看着父亲阴沉着脸,满脸的不高兴,吓得我也不敢出声,低着头默默的跟着父亲走,但父亲还是给我买了一份冰糕,想想此景,不觉眼圈已经湿润了,心中满是伤感。父亲离我而去已经二十年了,无数的后悔浮现在心中,这才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乃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后期的回忆录中还会涉及到许多后悔之事。
作者: 无名无名    时间: 18-11-14 13:25
加油,关注中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3:29
      大哥虽然最大,但结婚较大姐晚,大姐嫁给离我们村有十几里的另外一个小山村里,当年大姐虽然离家算是比较远的了,那时上小学时,总和小伙伴一起走山路去大姐家,吃完午饭再回来,有时也住在大姐家,记得有一次和三哥一起去大姐家,那时大姐家住的是南北炕,也就是东北的土砌火炕,大姐和姐夫住北炕,我和三哥和大姐的婆婆睡南炕,有一次,晚上半夜时,三哥梦魇时,骑上大姐的婆婆的身上,嘴里喊着:“驾、渥、吁;驾、渥、吁”,东北老家驾车赶马的声音,大家时常都会拿出来当笑料,这件事情让大家笑了好多年,三哥梦魇时有时大喊大叫,也曾去井边担过水,事后第二天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三哥时不时梦魇的毛病直到17、8岁之后才好。大姐的婆婆喜欢盘蹆坐在炕上,头发盘着老太太疙瘩,用黑网罩裹着,别着发簪,脑门上总有一排五个拨罐后的紫色圆痕。嘴里叨着一尺多长的大烟袋,烟袋杆上吊着装满旱烟的口袋,一整天都在不停的喷云吐雾,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陈年往事。
作者: gelllliang    时间: 18-11-14 13:38
持续关注老乡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3:58
记得大哥结婚时和我们一起住,妈妈特别高兴,每天早早起来做一家人的饭,大嫂想起来做饭,妈妈也不让她伸手,后来大嫂嫂索性就不再早起,一天三顿饭都是由妈妈做。那时一年能做新衣服时,第一件衣服肯定是做给大嫂的,别人不做也得给大嫂做。别人一般是挑哥姐不能穿的衣服穿。记得二哥有一次买了一件非常好看的夹克,但二哥不能穿了,三哥还要穿,那时我呀,真是盼自己快长高,好能穿上那件衣服。妈妈对待嫂子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甚至超过对自己孩子的爱疼爱着大嫂,即使这样也没能真正的温暖好大嫂的心。大哥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闹离婚时妈妈为此去大嫂娘家好次,希望挽回大嫂的心。当时家里人口多,条件不好,后来大哥一直未娶,直到前些年终老,大哥一生无子嗣,此也人生一憾也。大哥结婚时还有一件事,那时结婚墙上要贴画,这两幅副是我买的,一幅是哪吒闹海、一幅是武松打虎,后来大哥离婚时联想到,大哥属龙、大嫂属虎,虽然我不迷信,但此等巧合,让我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一直埋在我的心底,从来都没敢和任何人提及过。
作者: tangshuf    时间: 18-11-14 14:03
文笔不错,加油!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4:32
记忆中,父亲和母亲一生没吵过架,父亲和母亲性格反差很大,母亲比较外向,性格温顺,待人热情,比较具体亲和力。父亲不善言辞,但脾气火爆,一触即发。但她一生中都没争吵过,可能与母亲的温顺性格有很大关系。
我与父亲共同生活了22年,之后8年中聚少离多。30年间父子很少有语言的交流,更没有促膝长谈之类的事情发生。我们都属于不善言辞的那一类人,但彼此心中都时刻想着对方。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4:33
父亲是残疾退役军人,右手中指在某战役中失去,具体情况,也没听父亲和我们讲过,这与父亲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想想我对自己最挚爱的人情况都不知道,也怪年轻时不懂事,也没追问过,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记得父亲在世时,年年村里过年时都敲锣打扭秧歌,来我家慰问送年货,村长还要问问我家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话,每一次来的前一天,母亲都要和父亲说,让父亲和领导提提要求,可领导来后,父亲总是笑呵呵说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困难需要村里给解决的,父亲就是这样一直没有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的人,我不能说我父亲的有多伟大,但至少父亲的内心是很纯朴的。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22
突然想起了阎维文的那首歌《父亲》: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不经意间,泪流满面......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5
今天怎么再发不了贴了,发贴需要审核吗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6
记忆中的父亲,一直喜欢喝酒,中午和晚上都要喝的,一顿喝上二、三两纯粮小烧,刚开始母亲不喝酒,后来由于母亲牙疼,用夹子夹着止痛片,放在点着的酒上烧,烧完后等酒凉了之后喝,用这种偏方解决牙痛问题,由于经常这样喝酒,母亲后来也有了酒瘾,也开始和父亲一起喝起酒来。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8
母亲由于晚上牙疼的睡不着,满地走,渐渐的母亲又开始用吸烟来缓解。那时确实是家里条件所限,还有牙痛不算病之说,所以一直没有去医院看病,想想那几年,母亲确实着了不少罪,母亲完全是用酒和烟来麻痹自己。父母的伟大之处就是这样,委屈自己,不给家里增负担,不给子女添麻烦。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8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真的希望我要改变自己很多做法和活法,让自己少些遗憾。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9
    那时候,由于老支书廉洁,做事认真,山上的树基本上是种多伐少,村民可以上山砍树枝做烧材,能干的人还能砍柴拉出去卖了,当时满山都是树木,由于绿化搞的好,为表彰村长功绩,市里在村里立了碑,是全市为了表彰功臣唯一给活人立的碑,由于绿化做的好,每年可供采伐的树木指标高,采伐的树木卖了很多钱,村里很有钱,就在村里建了个电影院,这在当时全市管辖的所有村当中还真是第一个,当时的票价是五分钱一张票,我们小孩子是不需要买票,这比露天放映可强太多,大家可以坐在里面,安心的看看电影,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笑容,幸福无比。虽然票价是五分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钱,由于检票的都是本村村民,所以好多大人也不买票,愈演愈烈,买票的人越来越少,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院也就不售票了,后来电影院改造成一个果酒厂,所谓的果酒厂,也就是用山楂片泡出水、兑上酒精、再加点色素勾兑一起装上瓶里,然后压封上铁盖,就是山楂酒果酒。当时每天和小伙伴都要去酒厂报道一次,让酒厂里的人给我们拿出来些,一人喝几口,酸酸甜甜的,这在当时就是最好的饮料了。逢年过节,家长还能用塑料桶,买上一桶,让家人吃饭时一起喝。每每想起此事,心里都很甜。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39
说着说着二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当时二姐人长的好,介绍对象很多,后来母亲帮二姐选了一个,也就是我的二姐夫,当时二姐夫属外来的人,他老家在抚顺,有两个哥哥,在家排行老三,由于父亲脾气火爆,母亲喝药自杀了,父亲无力抚养,就把他过寄给我们村他大爷家,他大爷家无儿无女。但他大爷对他一点也不好,没有让他上一天学,天天干活,还不让吃饱,打骂更是家常便饭。这里必须介绍一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祖藉山东,属于闯关东过来的人,兄弟姊妹六个,大舅、大姨当时已婚一直在山东临沂一直没出来,二舅当兵转业落在了沈阳,三舅去了黑龙江,母亲带着妹妹,也就是我三姨,投奔我们村的亲戚来的,后来经人介绍和我父亲结了婚,过几年后三姨也在本村结了婚。由于母亲这个经历,母亲对二姐夫自然而然就有种同情感,觉得二姐夫吃的苦很多,时不时的有好吃的,就给二姐夫一些,后来还所女儿嫁给了他。二姐、二姐夫处对象期间,二姐夫天天晚上来我家吃饭,哪天不来吃饭,母亲就让我去探听情况,哪天不来基本上都是在家挨打受骂。所以一直以来,二姐夫和我们家的感情很深。二姐、二姐夫结婚后也基本上不打驾,记得有一次吵架后姐姐回到家来,姐夫来后,我打了姐夫几下,也是唯一的一次,姐夫一下把我搂在怀里,不停的说,都怪自己不好,惹二姐生气了,说我打的好,那时的我确实太小了,也不懂事。记得看电影时,有时不知不觉睡着了,每次都是姐夫背着回来的。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40
在沈阳的二舅,转业在地方,顺风顺水一直做的很好,但当时,城里领导家庭日子也不好过,农村虽然也不好,但我们家至少能吃饱,二舅家有两个女儿,一个男孩,上小学前都是在我家生活的,母亲对她们都很好,后来都回城上学后,母亲由于想她们就去沈阳看他们,带着小鸡、鸡蛋和蘑菇等土产进城去了,本来二舅那几天特别忙,和母亲说:你来一趟不容易,过几天我不忙了,带你出去逛一逛,一定要多住几天。刚到的前两天,舅妈对母亲还可以,但第三天开始后,舅舅刚出门,舅妈开始变脸,母亲一生是很要面的人,虽然一生穷困,但没受过别人什么脸色,但母亲具有包容心,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因二舅脾气火爆,如果二舅知道舅妈这态度,二人一定会打架的,甚至都能离婚,母亲心想不能因为自己来这么几天,不能给他们制造矛盾,马上走还怕二舅觉察出来有麻烦,所以咬牙又在二舅家多住了三天,然后找借口说对家里不放心。二舅是含泪送别母亲的,送车站的路上一直追问母亲,是不是舅妈对你不好,还是什么不适应,但母亲一直都说,一切都很好,是二舅太多心。母亲自此次离开沈阳,回家后说了一句,以后这辈子都不会踏进沈阳,更不会去二舅家的。母亲操劳一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任何让身子受苦,不能让脸受热。”她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基本都是二舅抽时间偶尔来我家,记得二舅有个工作证,做火车、汽车都不需要花钱,而且在路上,遇见汽车,他提前把工作举起来,汽车立马就停下来,可以拉着他,所以当年我很羡慕二舅的那个工作证,二舅每次来都能带好多胶皮糖,除了工作证和糖,我对二舅最深的印象就是二舅穿着笔挺的呢子大衣和威严的表情。随着二舅一步的高升,也曾和父母提及让我们举家迁往沈阳,那样他好照顾,又能放心,但母亲一直没答应,母亲和我们常说:”人一定要自强自立,不能依靠别人,不要去别人脖子底下吊下巴壳。“。母亲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之后在我的人生之路有许多沟沟坎坎,每次我都挺过来了。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41
每次二舅走时都很伤感,他一直都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一直不去看他。
时光一晃过了几年,二舅病危时想见我父母,二舅妈才不得不拍电报,让我父母去沈阳,但母亲接电报后说道:“我弟弟一定是已经死了,不然她不会给我们信的,活着时都没见着,人都死了去见还有什么意义。”后来只有父亲一个人去了沈阳,二舅直到看见父亲来了,才咽了最后一口气,父亲回来后说于母亲,说了一句:“我要是知道没死,怎么我也应该去啊”说完后老泪横流,痛不欲生,后悔当时的任性,这在以后喝酒时,时不时的落泪时总念叨的一句话,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每次二舅走时都很伤感,他一直都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一直不去看他。
时光一晃过了几年,二舅病危时想见我父母,二舅妈才不得不拍电报,让我父母去沈阳,但母亲接电报后说道:“我弟弟一定是已经死了,不然她不会给我们信的,活着时都没见着,人都死了去见还有什么意义。”后来只有父亲一个人去了沈阳,二舅直到看见父亲来了,才咽了最后一口气,父亲回来后说于母亲,说了一句:“我要是知道没死,怎么我也应该去啊”说完后老泪横流,痛不欲生,后悔当时的任性,这在以后喝酒时,时不时的落泪时总念叨的一句话,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二舅家的表姐、表哥自上学后,刚开始寒暑还来我们家玩,后来随着二舅家条件越来越好,城乡的差距越拉越大,她们来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来了,二舅去世后,她们更是不和我们交往了。
因二舅生前说过特别喜欢我们村的山,希望死了能葬在这里的山上,但二舅死后一直放在寄骨寺。直到前些年,表哥才把二舅、舅母的骨灰迁到我们村的山上,我们这才见了面。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41
说到这里,我要介绍一下我的三姨,三姨是从小母亲带东北来的,结婚前一直生活在我家,母亲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疼爱着三姨,从来不让三姨干粗活,三姨基本就是在家收拾收拾卫生,打扮打扮自己。由于我家那些年生活一直比较拮据,所以母亲一直要给三姨找个有钱的人家,免得和自己一样受苦。三姨人长的很美,说话也讨人喜欢,最终还是如愿找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三姨夫左手大拇指旁还有一个附指,多一个指头,看着很特别,但三姨夫人还是很和善。三姨家有台需要上弦的带罗马数字的座钟,具说是他父亲拿一个手电筒置换的,放在家里很有一番古韵。三姨结婚时还买了缝纫机,三姨婚后学了裁剪,给村民做衣服赚手工费,家里条件一直比较好,一直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但三姨一直对我母亲关心,远不如母亲对三姨的关心,我们家里做点好吃的,母亲总是让我给三姨送些过去,我就没见过三姨给我们家送过什么好吃的。三姨有做衣服的手艺,刚开始几年做新衣服的活,就落在三姨手上了,可能是因为免费做,三姨总是慢呑呑的,每次都要很久才给做出来,最长的时候要一个多月才给做出来,急的我天天放学就去看看,还不敢问,知道衣服做好就能拿给我,那个心焦啊,后来逐渐再做衣服就拿到别人那里做,虽说是花点手工费,但两、三天就能做好,时间就是金钱,从那时就开始了,同时也是母亲不想总给三姨添麻烦。记得当时熨衣服是一个铁铸的熨头,外形和现在电熨斗差多,就是里面需要放碳火,所以一般熨衣服都是在做饭的时候用。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42
那时候夏季到河水里挖一种银灰色的泥,然后捏成坦克,飞机、大炮等形状,晒干后再拿起来玩,坏了再做,还有用铁线弯成枪形,用车链条节排成枪管,用橡皮筋做为铁丝枪栓的动,里面放上火柴头,搬动枪栓,然后开火,就能听见啪的一声,当时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重量级玩具,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玩具,哪有现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玩具。
一到冬季就要带着爬犁上山找山坡滑雪,带着‘单蹆驴’去冰面上滑冰,‘所谓的‘单蹆驴’就是下面一个用钢板条磨成的相当于滑冰鞋鞋下面的冰刀,人双脚放在冰刀上面的木板上,或蹲或站,双手各拿一木棍,木棍下面钉一个钉子,钉子钉好后,用钳子把钉帽摄下来,然后磨尖,这就是**的滑冰杖。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44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小孩们都要拿着灯笼到处跑,那时所谓的灯笼,主要都是玻璃罐头瓶,里面就用两高粱杆成十字形,用小钉窜起,尖朝上,然后插上蜡烛,瓶口外沿用细铁丝绕上几圈,在瓶口相对方向打个结,然后向上伸出两根铁丝,上面系在一个短木棍的一头,短木棍用手握着,就可以到处走了。还要跑到冰面上翻滚,当时有个顺口溜:”骨碌骨碌冰,长大不生病;骨碌骨碌冰,长大去当兵;骨碌骨碌冰,长大去北京。”我们那边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听不懂,骨碌就是躺在冰面上翻滚的意思,没成想小时候的部分梦想,后来变成了现实。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5:51
记得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我和小华分别提着灯笼往他家走,路过一家人的猪圈,那时的正月十五,讲究的人家猪圈的木栅栏上也要放上一个点燃的蜡烛,小华看到后就要取下来,将来给自己灯笼换着用,我不让,但没拦住他,他还是取了下来,取下来后我们就往他家走,大约十五、六分钟左右到了他家,到他家后他的父母正和别人一起杀猪呢,我们问为什么晚上要杀猪,小华他爸说,刚才发现猎快不行了,不现在杀,放放血,猎肉就好吃了,想想小华他父母发现猪不行了,正是小华拿别人家蜡烛的时候,就是这么的巧合,我和小华惊恐的互视一眼,再啥也没敢说,以后也一直没敢提过,这件事一直默默的隐藏在我的心底,不知道现在的小华还记不记得这事,只听说他现在在杭州那边发展,一直也没联系上。

作者: 二柱子    时间: 18-11-14 16:36
很有生活气息,我也是东北人,内容感同身受,期待楼主继续更新。


作者: SZH    时间: 18-11-14 16:54
二柱子 发表于 18-11-14 16:36
很有生活气息,我也是东北人,内容感同身受,期待楼主继续更新。

就是抽时间随想随写,不成体系,谢谢理解并关注。
作者: 黄河鲤鱼    时间: 18-11-15 09:42
楼主加油,写得很棒.每次能多写点就好啦
作者: sxm_mxs    时间: 18-11-15 09:55
东北地区在全国闻名了,在全世界也闻名了,其中闻名之前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作者: 越聊越无聊    时间: 18-11-15 10:13
SZH 发表于 18-11-14 13:29
大哥虽然最大,但结婚较大姐晚,大姐嫁给离我们村有十几里的另外一个小山村里,当年大姐虽然离家算是 ...

呵呵,描述的老太太跟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样,让我想起姥姥了,也老梳着一个纂,但是不抽烟
作者: 思想不滑坡    时间: 18-11-15 10:39
狗一仙 发表于 18-11-13 18:21
又一个东北外地的

你那里人?
作者: 思想不滑坡    时间: 18-11-15 10:42
二柱子 发表于 18-11-14 11:17
东北黑龙江的吧?我也是东北的,我家那里只种高粱、玉米和大豆,没有稻田

现在也开始种了。
作者: seewon    时间: 18-11-15 11:02
是不是都有年纪大了,回忆过去的事越清晰?支持写下去,写到现在的生活时再全篇整理就是满满的回忆录了。
作者: 通州---阳光明媚    时间: 18-11-15 11:10
老乡,我是69年的,来京33年了,拜读你的大作,能唤起儿时的回忆,继续关注。
作者: SZH    时间: 18-11-15 11:22
黄河鲤鱼 发表于 18-11-15 09:42
楼主加油,写得很棒.每次能多写点就好啦

不能多写,写多了发布还要审核,审核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过,必竟我是利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写,最近较清闲就多写一些,不能没事总盯着这事,请见谅。
作者: SZH    时间: 18-11-15 11:53
二柱子 发表于 18-11-14 11:17
东北黑龙江的吧?我也是东北的,我家那里只种高粱、玉米和大豆,没有稻田

我是吉林人,但辽、吉、黑都属东北老乡。
作者: zhangqi9657    时间: 18-11-15 12:59
同龄,99年来京。你们拿到北京户口了吗?我还没拿到
作者: SZH    时间: 18-11-15 13:05
通州---阳光明媚 发表于 18-11-15 11:10
老乡,我是69年的,来京33年了,拜读你的大作,能唤起儿时的回忆,继续关注。

我们年龄相仿,相似感受会多一些,现在网络上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看这些陈芝麻、乱谷了的事。
作者: 858585    时间: 18-11-15 15:35
SZH 发表于 18-11-15 13:05
我们年龄相仿,相似感受会多一些,现在网络上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看这些陈芝麻、乱谷了的事 ...

没事,年轻人都会变老的,留着给他们以后看
作者: SZH    时间: 18-11-15 16:06
      小五是我家西面的邻居,小五的父亲是大队会计,也就是村会计,全村分六个生产小队,小五的父亲和我家还沾点亲戚,论起来小五比我小一辈,小五的父亲长的很帅气,人也精明,写的字全是向右倾斜的,看起来非常好看。我们一起玩的几个小伙伴,基本都是由我主导,凡事都得听我的,做游戏,搞活动,角色和规则都由我定。小五的母亲就和我母亲说:”别总让你家老嘎达说的算,让我儿子也做回主,免得回家总委屈的哭。“现在想想小时候真有领导的天分,但后来命运坎坷,一直也没当过什么所谓的”领导“
小伙伴中女的最好看的就是小华的姐姐小平,小平比我小一岁,我属猴、她属鸡,她比我晚一年上小学,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成年后嫁给外县,我一直在上学,渐渐的和她失去了联系,过去她在心目中还是非常美好的,那时还真不懂爱情,只是喜欢而已,童真无邪。

作者: 董事长    时间: 18-11-15 16:22
我是黑龙江的,把您的微博从头到尾都看了,看来我老了
作者: 通州---阳光明媚    时间: 18-11-16 10:13
zhangqi9657 发表于 18-11-15 12:59
同龄,99年来京。你们拿到北京户口了吗?我还没拿到

我是86年来京的,已经拿到户口本了。
作者: 通州---阳光明媚    时间: 18-11-16 10:16
SZH 发表于 18-11-15 13:05
我们年龄相仿,相似感受会多一些,现在网络上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看这些陈芝麻、乱谷了的事 ...

同龄人,一样的经历,只是我文笔不好,写不出来,您的作品满满的都是回忆,看得我泪流面满,继续关注。
作者: 越聊越无聊    时间: 18-11-16 10:52
SZH 发表于 18-11-15 16:06
小五是我家西面的邻居,小五的父亲是大队会计,也就是村会计,全村分六个生产小队,小五的父亲和我家 ...

:leifeng鸡猴不到头儿
作者: adaheidi2008    时间: 18-11-16 14:15
我对前边讲述的过家家结婚那个片段比较好奇,为何是用脚踩缝纫机这个动作呢,让我脑洞大开...文笔很好,叙事明了,加油哦!:lol
作者: SZH    时间: 18-11-19 15:23
小时候最喜欢听母亲给我讲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拇哥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概是这样: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对老夫妻,结婚很多年也没生一个孩子,这次终于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一看,只有大拇指那么大,起名就叫’大拇哥’,小孩子虽然小,但非常可爱,大拇哥刚生下来就能叫:”爸爸,妈妈。”,并和他们说话了,父母可高兴。当地有一个地主老财,刚死了老婆、也无子嗣,知道大拇哥后,非要把小孩买走给自己当儿子,可以出高价给大拇哥的父母,还要签过继协议,将来家产都是大拇哥的。如果不把大拇哥卖给他,他就要用收地、加租等各种手段强迫大拇哥的父母就范。大拇哥听到后,就偷偷的在父母耳边讲:”爸爸、妈妈放心吧,可以把我卖给他们,将来我一定能回来的。
作者: SZH    时间: 18-11-19 15:23
       大拇哥的父母不忍心但也没有办法,就答应地主老财的要求,把大拇哥卖给了他,地主老财高高兴兴拿着大拇哥往家走,路上把大拇哥放在手里,大拇哥嚷着说:“老财主,这样又热又闷的,难受死我了。”;地主老财就把大拇哥放在兜里,大拇哥又说:“不舒服,不舒服,这里太不舒服了,快放我出来。”,地主老财就问道:“你究竟怎么样才好?”,这时大拇哥说:“你把我顶在头上才好。”地主老财没办法,只能把路上大拇哥放在头上。大拇哥就这样变着法的折腾这个地主老财。走了一段路后大拇哥嚷着要尿尿,地主老财就把大拇哥放在地上,大拇哥说:“我在路上,有人看着,尿不出来,我得进草丛中。”然后大拇哥就钻进草丛中,越走越远,地主老财过一会儿没见大拇哥回来,就喊着:”大拇哥,大拇哥,你在哪?快回来吧。“,见没应声,地主老财就去草丛里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急得满头大汗,这可是花重金买回来的啊。地主老财此时心情极差,刚死了老婆,才买的孩子又丢了,精神恍惚,失足跌进悬崖,一命呜呼了。
作者: 荀闹    时间: 18-11-19 20:26
北京太乱 ,人太多。
作者: 越聊越无聊    时间: 18-11-20 09:55
这个故事或者是这个故事相近似的故事,我小时候也听过
作者: SZH    时间: 18-11-20 10:06
再说大拇哥走着走着走累了,就睡着了。天快黑时地主老财家的牛过来吃草,牛吃草的时候,也把大拇哥吃到肚子里,这时大拇哥也醒了,大拇哥心想,正好让你把我带回家,于是就在牛肚子里喊着:“驾、渥。吁。”,这样大拇哥就把牛赶回了自己家,大拇哥父母一看来了头牛,也不知道是谁家的,暂时就把这头牛拴在牛圈里,等主人来认领再说吧。这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大拇哥父母就把院门关上了,进屋休息。半夜时栅栏缝隙钻进来一个大灰狼,大灰狼一口就把牛的喉咙咬住,这头牛连声音都没叫出来就窒息而亡了,然后大灰狼就把牛的肚子咬破了开始吃了起来,狼吃饱了打算走,但它吃的实在是太多了,没能从栅栏空中钻出去,卡在那了,这时大拇哥从牛的肚子里爬了出来,大声的喊:“爸爸,妈妈,快出来了,院里有个大灰狼。”,大拇哥的父母听到了声音,带着棒子出来一看,还真有大灰狼,就用棒子把大灰狼打死了。大拇哥在牛圈又喊道:“爸爸,妈妈,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两位老人看到大拇哥后,喜极而泣。大拇哥不但让父母赚到了钱,自己还安然无恙的回来了,还赚了一头牛、一匹儿狼和地主老财的全部家业。


作者: adaheidi2008    时间: 18-11-20 16:24
adaheidi2008 发表于 18-11-16 14:15
我对前边讲述的过家家结婚那个片段比较好奇,为何是用脚踩缝纫机这个动作呢,让我脑洞大开...文笔很好,叙 ...

原来如此,(o´ω`o)ノ
作者: adaheidi2008    时间: 18-11-20 16:25
大拇哥应该叫聚财童子~:lol
作者: SZH    时间: 18-11-20 16:36
那时候,听母亲讲故事,是最幸福的事,听完母亲讲故事,再出去给小伙伴们讲,这一点可能是小伙伴愿意和我相处,并愿意听我指挥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 SZH    时间: 18-11-26 16:37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记得父亲给我买了个新书包,那个新书包,是绿色的军挎,军挎记不清多少钱了。母亲给我买了个五毛钱一个的塑料的文具盒,就是上盖比下盖大一圈,上盖直接能盖在下盖上很简单的那种长方体盒,蓝色的,没有什么图案,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奢侈品,因为全班同学用的都是哥姐用过的,快要烂了的铁的文具盒,所以至今还记得那个文具盒样子。每天同学们都要过来看看它,那时任性的孩子比较少,很少有孩子变着法子管家长要的。我能拥有这么一件宝贝,可见父母当年多疼爱我,通过这些装备,也是父母对我是寄予厚望的。
那些年,大哥、大姐错过上学的机会,二姐也就读了个初中,多认识几个字,只有二哥学习好,上了高中,高考没考上,父母让他复读,他不同意,让他去当兵,他也不愿意去,后来去学开拖拉机,那时考驾照和现在可不一样,除了会开,还要会修,所以一学就是连续学半年,考试合格才发证的,二哥学成后也没有机会开上拖拉机,那时村里能开上拖拉机的,都是大队队长、村里领导等的亲戚,都是有些背景的人。


作者: SZH    时间: 18-12-7 15:04
{:1_1:}{:1_1:}{:1_1:}
作者: SZH    时间: 18-12-7 15:04
最近比较忙,没时间写,帖子沉底了
作者: 北小园的北京人    时间: 18-12-7 22:26
喜欢你的文笔,细腻,很能感染人,感动了我,希望能继续写下去吗,真实生活的记录,:victory::victory:
作者: 越聊越无聊    时间: 18-12-10 11:10
加油,继续写我们就等着看
作者: SZH    时间: 18-12-18 11:29
懒得再写,加之文笔有限,毕竟陈芝麻乱谷子的陈年小事,网络上又是以年轻人为主,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看的。
作者: SZH    时间: 18-12-25 09:05
二柱子 发表于 18-11-14 11:17
东北黑龙江的吧?我也是东北的,我家那里只种高粱、玉米和大豆,没有稻田

您那是丘陵地带吧?
作者: SZH    时间: 19-10-28 10:57
123456789123456789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