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的第一次暴击,是坐在旁边工位的女孩给我的。因为老板突然给她在上海市中心买了套房,十几万一平方。
我们同岁,同期入职。平时玩得很好,从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暴击就这么来了。那时我带团队赶项目,经常半夜下班,早上来了正坐在那日常疲劳呢,一个共同的朋友突然过来说,那个女孩是老板亲戚,刚给她在上海市中心买了套房。
好吧。比起跟别人横向比较,跟自己纵向比较才是真正该做的事。
自己跟自己生气,还不如笑着迎接暴击。
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同学,最近创业了。刚拿到 300 万融资。
我们从前都是穷留学生,一起做饭,一起出去玩。回国工作后出去逛街,她突然就说自己要创业了,做影视。
当时其实呆了一会,因为完全没有预兆。虽然知道她是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没想到她会跨出这么一大步。
感受到的对比可能就是,都是玩得要好的同学,我还在拿死工资,她已经是拿到投资的公司创始人了。
起点差不多,方向却已经不一样。免不了会怀疑自己现在这么踏实是不是有问题。
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在读书时往往不太明显,工作之后衡量标准就一下子多了。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怎么看周围都有比自己更强的人。
不过我倒没怎么太焦虑。因为再生气,本质也是自己跟自己生气。
如果确认自己选择的东西,的确是自己想要的,那在别人后面也没什么问题。成功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还没活完,谁知道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上个月,认识 5 年的朋友发微信,说她要结婚移民了。
我第一反应就特别惊讶:哦,这样,那恭喜啊。
我们其实都对婚姻不太信任。之前聊天,她常说男友不理解她,以及担心自己移民去那里干嘛。没想到现在她真的下定决心了。
刚开始没什么,但过了几天我的感觉就变得复杂了。
看到他们领完证即将婚姻幸福的样子,我会明显感到羡慕和失落。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
现在,她已经移民去澳大利亚半个多月了,天天发朋友圈。
如果没有朋友圈,我很大程度上是为她高兴的。但她的生活天天摆在我面前就很烦,我会想我到底差了什么?我是因为什么没有走?
对于结婚这件事,我自己一直在抗争那种被内驯的文化:婚姻是好的。这次不开心,就好像我跟自己打了一场败仗。
我们的压力大部分都来自外界。好像一个人过得好,就要有好的婚姻,好的房子,好的车,但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它们都不在你的手里。
你知道这个评判标准是无谓的,但还是无法改变它会给你带来压力的现状。
我还处于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可能等自己真的达到了想像中的境界,就不会这么沮丧了。
16 年我快生日那会儿,贝茨微信和我说:我过几天要回国几天,正好你也过生日了,见一面呗?
我说你回国干啥呀?她说,“回来做个 TEDx 的演讲”。
当时那种暴击感,现在想起来肝还有点余颤。
我跟她是微博网友,认识四五年,她小我一岁。最初勾搭上就知道,按照客观标准,她比我厉害很多,本科和硕士都是在美国 top 10 大学念的,更牛的是本科是学哲学的,硕士就去哈佛念了计算机。
但社交网络有种奇妙的机制,会让你对自我位置的认知产生偏差:因为能和一个人聊得来,你就会觉得自己和这人差不多。
而且从小到大,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强”:要强女生的最大问题是,老在给自己设定比现在更高的目标。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假想在一个人身上实现了,就会忍不住一边靠近她一边允许她折磨我。
简单点说就是:完全不认识 “自我肯定” 四个字。
后来我俩没在北京见上。我当时实在过不去那坎儿,就和她说我自己去别的地方过生日了。有共同朋友来我家,我还特别提醒他让他别发朋友圈……
虽然我的沮丧也不会表达给她,她大概也察觉不到。
怎么说呢,摸索出自己的位置就是一件需要走很远的事儿吧。生活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你不想和人比,别人的比也会找上门来。
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什么都没有比不断培养 “做好自己,别看别人” 的能力来得重要。
她现在还会去大学做客座教授,好像还在搞自己的创业项目。
不过因为我心态调整得好些了,听到这些,大概 30% 是暴击,70% 是激励。
我开始渐渐控制自己的嫉妒,多看她能带给我什么积极影响吧,比如她会说 “以年薪百万为目标真是 low 爆了。我现在赚钱是要像我老板那样,以后可以建个小岛实验自己的人类乌托邦。”
想到她说的这些,就觉得周围有这样的朋友还是很幸运呀。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