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跷 秧 歌 的 形 成 在 通 州 有 两 种 说 法 , 一 是 由 武 术 梅 花 桩 演 化 而 来 , 加 强了 杂 技 功 夫 ; 二 是 由 梨 园 行 演 化 而 来 , 原 有 演 员 在 舞 台 上 踩 跷 , 后 来 打 地 摊表 演 , 加 高 了 木 跷 , 一 是 为 表 演 技 巧 , 二 是 为 便 于 群 众 观 看 , 但 这 些 说 法 均无 从 考 证 。 然 而 从 高 跷 现 在 的 表 演 可 以 看 出 , 有 各 种 人 物 角 色 , 有 塑 造 人 物形 象 手 段 及 表 演 程 式 , 有 传 统 队 形 变 化 , 有 丰 富 的 唱 腔 内 容 和 各 种 特 技 表 演 。是 戏 剧 、 武 术 、 杂 技 一 些 主 要 因 素 兼 而 有 之 的 表 演 形 式 。高 跷 表 现 内 容 主 要 是 渔 樵 生 活 , 同 时 在 通 州 又 有 三 个 故 事 传 说 。 一 是 相传 宋 朝 时 , 金 花 娘 娘 与 张 天 师 作 对 , 用 聚 众 幡 将 众 妖 聚 来 , 缠 着 一 个 樵 夫 作耍 , 其 意 在 捣 乱 张 天 师 作 法 , 后 人 引 以 为 乐 。 二 是 梁 山 英 雄 劫 法 场 , 攻 打 大名 府 。 卢 俊 义 被 抓 后 , 梁 山 好 汉 以 高 跷 扮 作 各 种 角 色 , 假 装 进 城 烧 香 顶 拜 ,大 闹 法 场 , 救 出 了 卢 俊 义 。 三 是 人 间 降 妖 。 传 说 在 很 早 以 前 , 通 州 的 庵 、 观 、高 跷 特 技寺 、 庙 、 阁 经 常 生 事 ( 闹 鬼 ) 。永 乐 皇 帝 得 知 后 , 请 来 了 张 天 师之 子 , 分 别 降 服 妖 精 并 将 其 聚 集到 通 州 的 西 关 娘 娘 庙 等 候 发 落 。人 们 借 此 扮 作 高 跷 表 演 。
张 家 湾 的 高 跷 主 要 是 文 会 武跳 , 文 跷 腿 子 ( 高 三 、 四 尺 )高 于 武 跷 , 一 般 12 人 至 18 人 表演 。 陀 佗 , 身 穿 青 缎 子 镶 边 白 纽 袢 衣 裤 , 围 征 裙 , 扎 鸾 带 , 头 披 长 发 束 金 箍 ,手 持 一 对 木 棒 边 走 ( 跳 ) 、 边 耍 、 边 敲 , 其 他 角 色 都 按 照 他 敲 木 棒 的 节 奏 变 化行 进 和 表 演 内 容 , 他 类 似 乐 队 的 指 挥 。 遇 到 观 众 放 鞭 时 由 陀 佗 “ 钻 鞭 ” 。 小 二哥 穿 红 色 桃 形 领 上 衣 和 镶 云 边 的 红 绿 裤 , 头 戴 孩 发 。 武 扇 内 穿 软 靠 , 外 披 红色 绣 花 公 子 氅 , 头 戴 公 子 巾 , 迎 面 插 一 朵 绒 球 , 拱 嘴 翘 须 , 手 拿 一 把 折 扇 。
文 扇 ( 俗 称 老 座 子 ) 身 穿 红 袄 外 套 青 色 官 衣 , 绿 彩 裤 外 围 碎 花 青 褶 裙 , 头 戴八 宝 彩 珠 。 渔 翁 穿 草 黄 色 衣 裤 , 外 套 黄 袍 , 腰 系 鸾 带 , 白 须 白 发 , 头 戴 镶 边草 帽 圈 , 手 持 钓 竿 。 樵 夫 穿 豆 青 或 蓝 色 衣 裤 , 腰 扎 鸾 带 , 通 梢 水 发 , 戴 帽 圈 ,肩 挑 一 根 竹 扁 担 。 渔 婆 身 穿 粉 红 色 衣 裤 , 外 披 网 状 披 肩 , 下 穿 白 水 裙 。 两 鼓穿 青 箭 衣 , 扎 丝 绦 系 鸾 带 , 戴 蛐 蛐 罗 帽 , 挎 鼓 。 二 锣 穿 红 或 粉 色 衣 裤 , 有 饭巾 和 四 喜 带 , 戴 绒 球 额 子 。 膏 药 身 穿 紫 袍 黄 马 褂 , 青 彩 裤 , 头 戴 红 缨 帽 , 一手 持 药 幌 子 , 一 手 持 串 铃 。 高 跷 用 打 击 乐 伴 奏 , 一 般 配 有 两 个 锣 两 个 鼓 , 普遍 运 用 “ 老 三 点 ” , 演 奏 简 单 易 于 掌 握 。 有 起 鼓 、 行 鼓 、 进 场 鼓 和 还 乡 鼓 。 节奏 有 快 有 慢 , 清 晰 有 力 , 艺 人 说 : “ 头 锣 打 , 左 右 碰 , 最 后 有 个 锣 盖 顶 。 ” 这一 艺 诀 同 样 适 应 于 击 鼓 者 。 高 跷 唱 腔 统 称 为 唱 秧 歌 , 攒 秧 歌 或 点 秧 歌 , 以 高腔 调 为 主 , 均 是 舞 一 段 唱 一 段 , 多 以 “ 渔 樵 问 答 ” 方 式 演 唱 , 节 奏 平 稳 , 音程 跳 动 较 大 , 旋 律 线 条 粗 中 有 细 , 但 句 式 结 构 不 太 规 则 , 音 乐 效 果 与 舞 蹈 形式 也 不 太 吻 合 。 但 能 为 高 跷 增 添 民 族 风 格 和 地 方 色 彩 , 唱 词 内 容 极 其 丰 富 。
涉 及 日 常 生 活 类 、 爱 情 类 、 宗 教 信 仰 和 传 说 故 事 , 盘 古 论 今 , 无 其 不 有 , 但也 有 封 建 的 或 不 健 康 的 因 素 。 高 跷 唱 段 内 容 用 词 广 泛 , 可 波 及 到 十 三 道 辙 韵 ,而 且 , 同 是 渔 樵 对 答 并 存 多 种 声 韵 。 句 式 多 以 四 、 六 、 八 、 十 二 等 双 句 组 成 ,艺 人 谓 “ 四 、 六 、 八 板 ” , 衬 字 较 多 , 但 大 都 合 辙 押 韵 。
高 跷 秧 歌 具 有 膝 部 屈 伸 、 颤 顿 的 动 律 特 点 , 以 腰 部 为 轴 心 , 双 肩 耸 摇 ,臂 舞 “ ∞” 形 。 由 于 演 员 踩 在 木 跷 上 , 而 木 跷 底 端 受 力 面 积 小 , 重 心 不 稳 ,导 致 以 腰 为 轴 心 以 掌 握 身 体 平 衡 , 随 着 鼓 点 节 拍 , 身 体 左 右 摇 摆 , 形 成 “ 扭 ”的 特 点 。 其 基 本 步 法 为 以 胯 发 力 带 动 木 跷 , 轻 抬 重 放 , 力 点 在 膝 , 两 膝 关 节屈 伸 颤 动 , 形 成 缓 起 猛 止 、 顿 挫 鲜 明 的 舞 蹈 动 作 形 态 。 “ 扭 ” 为 全 体 角 色 共 有的 特 色 , 而 每 个 角 色 由 于 性 格 、 身 份 不 同 , 又 有 不 同 的 形 体 动 作 , 如 老 座 子的 基 本 动 作 “ 风 摆 荷 叶 ” , 左 手 摆 动 红 汗 巾 , 右 手 舞 彩 扇 , 双 臂 、 双 肩 柔 和 地推 摆 向 右 前 方 , 拉 回 时 手 向 里 翻 腕 , 合 着 鼓 点 的 节 奏 一 顿 , 韧 劲 显 露 , 恰 好使 手 中 的 彩 扇 宛 如 随 风 摇 曳 的 荷 叶 。 舞 蹈 的 另 一 特 点 则 是 “ 逗 ” 。 艺 人 说 :“ 高 跷 玩 的 是 精 气 神 ” , 而 精 气 神 在 于 眼 的 传 情 达 意 。 武 扇 与 老 座 子 的 挑 逗 、膏 药 与 渔 婆 的 嬉 戏 等 都 充 满 了 “ 潜 台 词 ” , 表 演 时 意 在 动 先 , 用 眼 传 神 做 戏 ,瞟 眼 调 情 , 情 趣 盎 然 。 再 有 是 “ 耍 ” 。 每 个 武 角 表 演 中 , 手 中 耍 “ 棒 ” “ 鞭 ”“ 扇 ” , 跷 上 做 “ 蹲 桩 ” “ 抱 月 ” “ 背 剑 ” 各 种 技 巧 。 高 跷 在 扭 、 逗 、 耍 的 动 作中 都 有 先 柔 后 刚 , 刚 柔 相 济 的 特 点 , 动 律 则 可 概 括 为 “ 扭 腰 、 耸 肩 、 颤 膝 、顿 胯 ” 。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