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
标题:
我和颐和园的不解之缘:匾额上的印章是我刻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小野
时间:
15-11-26 10:36
标题:
我和颐和园的不解之缘:匾额上的印章是我刻的
北京的皇家园林离不开古建修缮,更离不开修缮的工匠。陈文生及其父两代人都是这一行里的专家。“父亲当年是掌案,吊梁、放线,再难的活儿到他手里都能解决。”原颐和园老职工陈文生说。到1970年,通知恢复颐和园原有的匾额。可我们发现,很多匾额上的“金印”都被抠走了。陈文生说,有“大清皇帝光绪的,也有大清皇太后慈禧”的,几十方印,我每天刻一方,用了20多天才补齐,现在很多匾额上的印还是我当年刻的。
春游 第一次到了颐和园
提起颐和园,陈文生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回忆,第一次来颐和园大约是1943年,上小学时。
记得是春游,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西直门乘车到颐和园,那时只有一趟长途车通往香山,在颐和园东宫门外有一站,站台就是现在的售票处。长途车半个小时一趟,车费是二角钱。等不及长途的可以坐黑车,当时的黑车是烧劈柴的蒸汽机车。木制的车厢能坐五六个人,车费也是二角,虽然慢点,但只要人齐了可以随时走,所以特受欢迎。这样的黑车,当年在西直门外有10多辆。实在没有钱乘车,还可以骑驴去颐和园。也是在西直门外,有一队小毛驴,一人乘一头,价格便宜,但骑驴太慢了。
1943年的颐和园四周,全是河和稻田,水很清,水里有很多小鱼虾。
头一次进颐和园,去了谐趣园,长廊,佛香阁,老师告诉我们长廊是中国最长的画廊。去谐趣园后面的小河沟里喝水,往自己的小水壶里灌。里面都是小鱼,水可干净了,可以看到底,水草一动都能看得特别清楚,那可真是矿泉水。那是玉泉山的水流下来的,五个闸,整个流到颐和园里了。
上世纪40年代初,逛颐和园的都是富人,有穿长袍马褂的,也有穿西式服装的年轻妇女。
01.jpg
(26.33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5-11-26 10:35 上传
颐和园长廊老照片
念想 大修时留了很多回忆
1950年,颐和园开始大修,佛香阁、转轮藏、排云殿、长廊……还有北海、香山、八大处。陈文生说,我父亲是木工,他技术很好,而且擅长设计。
陈文生说,就说佛香阁的栏杆。过去木板的栏杆容易糟,用的是双皮管的栏杆。而现在那种,是我父亲设计的。他画图、标好尺寸后给工人,只要按他的尺寸做,一弄上就合适。那会儿,回来就在耶律楚材祠旁边的木工房干,分三个小组,我是其中一个组。
佛香阁那儿留了好多念想(过去工匠们的一种习惯,就是每修复一座建筑,就将自己的名字写下来,钉在建筑的梁枋上,一是纪念,二是表示负责的意思),现在也找不着了,都在里头钉着呢,可能几百年之后才能知道。修完了以后留个念想就搁那儿了,木板上拿墨笔写的标记。修佛香阁、转轮藏,这里头技术活儿挺多,比方天花,原来是纸天花,不是现在的木头天花,设计完了在底下做,做完了安上去,现在天花都是活的,过去都是纸的、棚壁糊的纸。
陈文生说,这种修缮工作一直持续到十年大庆,之后转入了小修。直到“文革”开始才结束。
护园 颐和园变身人民公园
“文革”开始后,文物变成了四旧,红卫兵小将不但要破四旧,我们还接到通知,摘掉颐和园大匾,改换成“人民公园”。
大约是1967年的一天,园里突然接到通知,颐和园改人民公园。我负责木工,连夜带人做新匾。用纤维板做,2.4米长,1.2米宽,用白漆铺底,写上黄字。第二天新匾就上墙了,同时换掉的还有佛香阁的匾,改成了“向阳阁”。
陈文生回忆说,抢收文物库只有干部参加,我还是群众不能参与。所有大殿的家具不撤,文物要收起来,所以家具被损毁的很多,但文物都保护下来了。
还是说外头的文物吧。外头长廊上的画儿才子佳人不行,得涂了去,必须挂主席像和语录,长廊接一间一个语录,挂在柁上;亭子那儿,两个主席像,一边一个,一直到长廊西头。红卫兵看见还不行,有一张主席像边上的画儿上有老虎,对着毛主席不行。谁挂的,得斗他,我们拿大白抹上,把老虎遮上。游人看着新鲜,用手一抹,里面的图案又显出来。小将们还是不干,有人想出办法,这办法不是好办法,就是用“铠光漆”盖,这样一来,很多彩绘原始图案就出不来了。“文革”后期,拿大白涂的都擦出来了,拿铠光漆涂的就擦不出来了,那会儿毁了不少。
02.jpg
(32.45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5-11-26 10:35 上传
国家领导人在颐和园
当时的匾都摘了。匾摘了,没地搁,没库房。哪儿摘的就附近搁,附近保存。像小苏州街石舫后面那一带的都搁在穿堂殿后面,就那廊子里头,包括长廊西头这边;长廊的匾,都搁东边了,就在乐寿堂后九间后面的廊子里,那时候都是匾;谐趣园这边的都搁在南大院,对联、匾都搁那儿。
大门外俩狮子也不行,那是封资修的东西,不行,得搬走。仁寿门那个寿山石,不行,得封上,弄个标语塔,拿标语整个封上,冲着仁寿殿挂上“四个伟大”,伟大的导师什么的。狻猊正冲着“四个伟大”,红卫兵说这不行啊,赶紧封上,封上也不行,该给砸了,我们赶紧写语录,写了语录就谁也不敢动了。钉一四方的框,四面写上语录。这样狮子才保护起来。包括排云殿俩狮子都写语录封上。不写就让你搬走,想搬到耶律楚材祠,准备把这些兽都放那儿,但幸亏没放那,要不就毁了。“文革”期间文物保护的还行,整个文物都撤了,地面文物都用标语塔封存……
自豪 匾额上的印章是我刻的
到1970年,通知恢复颐和园原有的匾额。可我们发现,很多匾额上的“金印”都被抠走了。
陈文生说,有“大清皇帝光绪的,也有大清皇太后慈禧”的,几十方印,我每天刻一方,用了20多天才补齐,现在很多匾额上的印还是我当年刻的。
陈文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颐和园要增加展陈文物。我们看故宫有钟表展,所以也弄了个钟表展。但这些表历史久远,所以都有些小毛病需要修理。我就自己修,不会修的时候就去故宫找修钟表的第二代人、一位姓马的师傅学习。我还到菜市口委托商行花了5块钱买了个大表。拆了修,修了拆,反复琢磨这个表,怎么走得快、怎么走得慢。
颐和园里有200多块钟表,我修好了几十块,就在仁寿殿南殿开了一个钟表陈列馆,金恒贵先生给写的大牌子,到现在还在呢。这个馆单卖票,每个钟表都配好钥匙,一天表演几次,如何上弦我都教给解说员。因为这些老钟表不能总上弦,所以钟表展开了些日子就只陈列,不表演了。
陈文生说,我在颐和园呆了几十年,也修了几十年,什么都修过,大到古建,小到钟表,什么需要就修什么,这就是文物单位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座活生生的园林,它需要保护,也需要保养……
图片资料由北京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本文转自海淀旅游网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