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
标题:
漕运变化的机构
[打印本页]
作者:
八通灵灵七
时间:
14-10-9 14:39
标题:
漕运变化的机构
漕运变化的机构
我国战国时代有一册名著称《尚书》,其中“禹贡”一篇谈到扬州所贡的税粮和丝帛要送到徐州,用船沿长顺流而下运到江口,继而转北泛海而上,到今天江苏省连云港市,再使车陆运到达,这是中国海运的监觞,比西欧最初航海时间约早2000年。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争当中原霸主,准备攻打北面的齐国,开凿了用来运兵输粮的邗沟(今大运河的里运河段),这是我国运河的起源,比沟通地中海和里海的苏伊士运河早开2200余年。
但不管是海运,还是河运,朝廷都要设置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一定制度,才能有序的进行。最初设官不是明言负责水利运输,而是主管收取与水有关浮动的税。在商代称这种官署为“司水”,到周代称“川衡”也叫,“水虞”,征收水池泽方面的赋税,掌管川泽的禁令。那个时候窨怎样收税,又制定了哪些禁令,都没有简单的记载,但其中有管理水运的职责却能够可想而知。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太常(专门掌握祭祀,礼乐的官署)属官有都水长、都水丞。在同表内,水衡都尉属官里有辑濯官,主管造船,有水司空官,主管治水,有均输官,主管调运物资,也有都水长和丞。表内没有指出各职官创设在什么时期,其中水衡部尉,水衡丞是汉武帝刘彻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置的分管山海池泽收入。其余不知。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机构重迭,职任不太清楚。汉成帝时,因为都水官较多,增设了左右使者各一人,汉高祖刘邦的四世侄孙学者刘向就曾在此时充任过左都水使者。冯翊郡(今陕西大荔为当年郡治处)太守朱博曾任护漕都卫(比将军略低而护卫漕运的武官),虽然仅是典领保卫漕运的事务,但是国家设官专门提出负责漕运,如此明确地提出还是首次。
到了东汉,除了沿用西汉设置的漕运官署和属官外,又增置一个“河堤谒者”机构,第一次使用太监来管修岸护堤。当年上谷太守王霸建议朝廷开避温榆河进行漕运的时候,一定有护漕都尉带领一拭军士押运着军粮的船队,浩浩荡荡由今天的通州城东沂流而上,直奔居庸关长城口,说不定一些中国独有的人群––––太监会提前先来,沿途察看防现状,然后随支边粮船而归。至西晋,朝廷改设都水台,与太监们组成的河堤谒者平行,共同掌管舟船和水运的事务。
唐代,在中央政府里设都水监,首领称为使者,下设两个机构,一叫舟楫署,一叫河渠署,共同担负河道堤岸,造船漕运责任。同时设有江誉转运使,主管东南各道的水陆运输,辽、金在各路设转运使。直至金代还在京城设都转运使管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漕河流径的地方,由州府正官,兼提控漕河事,县官都,兼管漕河素使他们催促检查漕粮运输,保护堤防河岸。工部堤防河岸。工部还在每条河设巡河司和巡河分司,设官分任漕运事务。设都水监,主管水利漕运事项。
贞观十八年筹备北伐辽东,唐太宗令各地军需物资运集幽州(今北京宣武区一带),永济渠上樯杆如簇,风帆蔽日,今通州区南部当年渠畔胜况空前,都水监使者也许骑同大马来往宽阔大堤上,巡查运渠的安危,船舱中的工匠也许手持油灰麻纰,随时准备着补漏防水,充满着紧张而热烈的情景,
到元代,朝廷仍设都水监,监下设置大都河道提举司,专管大都的水利。具体负责治河修坝,下还设有通惠河道所,专管张家湾至白浮泉间渠道的治理。至元十九年(1482年)还曾设京畿都漕运使司,职掌走往南北运河,接运海运和各仓收支等一切公事。并在至十年运方面设立了两个万户府,二十四年(1287年),于部内设行泉府司,专门掌管海运,下设海运千户分段设在沿海适当位置,分段接替北上,直到今张家湾城下,张家湾就是因为海运万户张督海运至此而名的,为通惠河的河口设在此打下了基础。
明清两朝取清都水监,漕运要务放到工部的都水司内,中央政府不再设立专门机构,但是,明朝开始设漕运总督,驻在淮安(今江苏省淮安),管理漕粮的取齐,上缴和监缺运输等重务。同时还没有河道总督,不是常设机构,常以都察院内的都御史兼管河道(包括运河以外的其他大河,如黄、永定河等)治理要务。清代袭用明代的漕运机构设置,仍设漕运产叫督,以便督促南方各省通过运河向首都北京输送粮食。下属有督粮道。(总督以下、州府以上并兼有军衔的专职官员)、通州(辅助总督分管粮运事务)。同时也设河道总督,专掌黄河、运河、永定河的疏浚、堤坊等大事,以便保证运河漕运通畅。下属有河库(能调节运河河水的湖泊)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文官,还有副将(掌理催护漕运粮船而低于总兵的将领)。
上述是历代设在中央政府或相当于省一级的主管漕运治河的机构,既有沿袭,又有变易,主要趋势是,朝廷是越来越重视漕运了。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