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网
标题:
编织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博爱2010
时间:
11-1-6 23:37
编织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编织工艺
艺术特色
基本信息
词目:
编织
拼音
:bian zhī
基本解释
[weave;plait;braid] 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
编织
毛衣
用藤条编织椅子
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毛衣◇根据民间传说~成一篇美丽的
童话
。
详细解释
1. 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修补好了箩筐,就编织几双
草鞋
,预备上路以后使用。”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这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他爱编织,常用荆条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用具,也会用高粱秆子编成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
2. 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活动。
闻一多
《春之首章》诗:“仿佛一个出神的诗人,在空中编织未成的诗句。”
郭沫若
《雄鸡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的《故事新编》中的那些作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有的远到了开天辟地以前,全靠丰富的想象力编织成了绚烂的万花镜图卷。”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就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也有几个受了这种情绪的传染,各人依照各人的身世,编织了自己的愁思。”
基本概念
编织是一种技术,也是一次手指的运动,更是母亲对儿女、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编织的是女人的心。
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
沿革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
手工艺
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
西安
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
陶器
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
陶钵
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苇席
,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
湖州
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
篾条
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
蒲草
编织莞席已很普遍。汉代以
蔺草
(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
陕西
中部)、
河东
(今山西
夏县
)等地 。唐代,
草席
生产已很普遍,
福建
、广东的
藤编
、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
河津
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
手工艺品
。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宋代,浙江
东阳竹编
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
走马灯
、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
江苏
、湖南、
四川
、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品类
中国
编织工艺品
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 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类。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卧席)、坐垫、靠垫、各式提篮(花篮、菜篮、
水果篮
)、盆套(花盆套)、箱、旅游吊床、盘(水果盘、面包盘)、门帘、筐、灯罩等;欣赏品有挂屏、屏风及人物、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
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常见的编织
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①编织。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
玉米
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 ~ 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
草帽
、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绞编类似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显露经。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
麻线
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
②包缠。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 ,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 。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包缠是将包缠原料沿芯条向一个方向均匀地包缠 ,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 、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棒锤扣是以玉米皮包缠的经线往返成约 4厘米长的芯条,再缠几圈,形成相互连环成套的棒锤链扣。
③钉串。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常用的技法有手钉、机钉、砌钉等。手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
壁挂
、地席等。机钉是以缝纫机将麦秸辫、玉米皮辫钉连成草帽、提篮等。
④ 盘结。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
莲花
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
艺术特色
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
山东
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编织工艺还运用布贴、
刺绣
、蓝印花布、
绒绣
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山东
莱西
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 。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 ,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在色彩上,编织工艺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浅绿、浅土黄、灰绿、浅蓝等中间色、调和色为主, 并适当在小面积上运用对比色,取得既调和、又对比的效果,也显示了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
欢迎光临 八通网 (http://bbs.bat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